6月13日是全國低碳日。
在當日舉行的全國低碳日碳市場經驗交流活動上,生態環境部氣候司司長李高表示,在保持試點碳市場穩定運行的基礎上,在條件成熟后逐步向全國市場進行過渡。
這也是應對氣候變化的職責從國家發展改革委轉至生態環境部后,碳市場領域的首次大型活動。
? ? ?
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正在建設之中。6年醞釀、7地試點,歷經漫長“前奏”的碳市場依舊熱度不減。
公開資料顯示,碳排放交易體系是通過設定碳排放配額總量和交易排放配額的方式來實現節能減排的一種有效手段。對于碳減排,行政手段只能作用于一時,市場化的措施才是“長久之計”,而碳交易市場就在此背景下應運而生了。
而事實上,碳市場建設不僅關乎我國綠色發展,更是我國應對氣候變化、降低碳排放、履行國際承諾的重要手段。
2017年12月,國家發改委印發《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標志著我國碳市場正式啟動。按照要求,2011年以來開展區域碳交易試點的地區將符合條件的重點排放單位逐步納入全國碳市場,實行統一管理。
截至2017年底,7個試點碳市場累計成交量突破2億噸,累計成交金額超過47億元。
按照“先易后難、穩中求進”的工作安排,分階段、有步驟地逐步推進碳市場建設。而在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啟動后,碳市場的工作重心已由試點示范轉向共同建設全國統一市場。
同時,2018年是全國碳市場的基礎建設期,主要完成全國統一的數據報送、注冊登記、交易以及結算系統。
對于下一步工作,發電行業是率先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的突破口。僅就電力行業而言,2018年是準備階段,2019年是基礎建設年,2020年將在電力行業全面開展。
盡管如此,按照年排放達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或綜合能源消費量1萬噸標煤及以上的“門檻”,意味著1700多家火電企業或將全部覆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超過30億噸。
這個規模遠遠超過世界上正在運行的任何一個碳市場。
而近期召開的全國生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則對我國統一的碳市場的建立提出了的要求,即分基礎建設期、模擬運行期、深化完善期三階段穩步推進。
在做好發電行業全面動員的同時,為進一步擴大全國碳市場覆蓋范圍,也將著手開展其他重點排放行業的前期技術準備工作,包括發電行業配額分配技術規范、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發電行業)運行測試方案、碳排放數據調查與統計分析、碳排放交易信用體系建設。
? ? ?
在我國不斷為企業減負降稅的大背景下,企業是否會因參與碳交易背上過重的負擔,也成為全國碳市場啟動期業界討論的焦點。
業內認為,碳交易啟動后,企業再想鉆空子將變得困難,這無疑會對企業的經營管理及投資產生影響。但當碳作為一種資產被重新定義時,業內企業節能減排的困境得以破局。
因此,衡量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否成功的因素更多地是二氧化碳減排的實際效果。
在碳市場機制作用下,企業通過調整能源結構、采用節能低碳和新能源技術等綠色環保發展方式的同時,加速向低碳生產模式轉型。
其中,對具備能效優勢的企業來說,多余的碳排放指標成為其技術優勢和管理優勢帶來的潛在收益,將其與其他高能耗、高排放企業區別開來。
預計從2020年全國碳市場開始配額現貨交易以后,碳交易對發電行業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及降低碳減排成本的作用才會逐漸發揮出來。
未來,除了電力行業外,我國逐步擴大參與碳市場的行業范圍和交易主體范圍,增加交易品種,增加市場活躍度。
下一步,國家主管部門將加快出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等一攬子配套政策。
近期相關部門召開會議介紹全國碳市場建設進展情況,表示《全國碳排放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方案》日前已經國務院同意,預計將于近期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