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觀中國)一江一河,習近平眼中的中華民族“千秋大計”
中新社北京1月6日電 題:一江一河,習近平眼中的中華民族“千秋大計”
作者 鐘三屏
“黃河、長江都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保護母親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談到一江一河,中國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如是說。
四年前的1月5日,習近平親自主持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2020年新年伊始,習近平主持召開今年首次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議題之一。四年間,圍繞一江一河的保護與發展,習近平多次作出謀劃,關系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逐漸鋪展。
資料圖:2019年8月13日,甘肅瑪曲縣,一場秋雨過后的黃河首曲在夕陽照射下美景如畫。黃河流經瑪曲大草原時,突然斗折而行,形成了秀美絕倫的“天下黃河九曲十八灣”之首曲景觀。中新社記者 楊艷敏 攝
兩大母親河,一個叫長江,一個叫黃河
習近平曾說,“中國有兩大母親河,一個叫長江,一個叫黃河。”“長江、黃河都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都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回望中華文明歷史,炎黃二帝,吳楚越文化,《詩經》《老子》《史記》等,都因一江一河而孕育。近現代,《黃河大合唱》《長江之歌》更成為中國人民在“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過程中的精神象征。
在中國5000多年文明史上,黃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正如習近平所說,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從大禹治水到潘季馴“束水攻沙”,從漢武帝“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把“河務、漕運”刻在宮廷的柱子上,中華民族始終在同黃河水旱災害作斗爭。直到新中國成立,終于有了70年來歲歲安瀾的黃河治理奇跡。“黃河寧,天下平。”習近平指出,“從某種意義上講,中華民族治理黃河的歷史也是一部治國史。”
滾滾長江東逝水,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長江流域人杰地靈,陶冶歷代思想精英,涌現無數風流人物。長江不僅孕育了三星堆巴蜀文明、良渚文明以及吳越文明,更以其對異質文化的包容性,融匯了諸多世界先進文明。今天,作為“一帶一路”的重要紐帶和陸海聯動的大通道,長江以更開放的姿態融入全球化格局,展現出中華民族開放包容的性格。
“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同長江一起,哺育著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習近平說。
自古文明依水而興,孕育一種文明的母親河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保護母親河,延續民族的根和魂,從這個層面,可更好理解習近平為何說這“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
治“已病”防“未病”,修復生態“擺在壓倒性位置”
“我曾經講過,‘長江病了’,而且病得還不輕。今天我要說,黃河一直以來也是體弱多病,水患頻繁。”2019年8月,習近平在甘肅考察時談及一江一河的生態狀況,發出這樣的感慨。
對于“生病”的母親河,習近平一直念茲在茲。尤其是2016年來,他先后兩次主持召開有關長江的座談會,一次主持召開有關黃河的座談會,親自謀劃母親河的保護。其間,習近平提出要科學運用中醫整體觀,追根溯源、診斷病因、找準病根、分類施策、系統治療。既治“已病”也防“未病”,正是其中精髓。
“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自2016年習近平首次主持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來,中國多措并舉為長江治“已病”防“未病”,包括開展長江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生態環境污染治理“4+1”工程等。同時,一系列國家和地方層面的立法探索也在長江保護中發揮作用。目前,長江保護法草案已進入立法程序。
2019年,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指出,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類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統籌謀劃,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日前,習近平在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時再次強調,黃河流域必須下大氣力進行大保護、大治理,走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路子。
觀察認為,立足于全流域和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可視為習近平為母親河治“已病”防“未病”的關鍵棋。
資料圖:2019年9月20日,世界首座主跨超千米公鐵兩用斜拉橋——滬通長江大橋全橋合龍。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頂層設計發力,國家戰略的背后考量
在二〇二〇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既提到長江經濟帶發展按下快進鍵,也提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成為國家戰略。事實上,在對中國發展戰略布局的頂層設計中,習近平已明確將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并列為重大國家戰略。
外界認為,習近平對于一江一河的謀劃,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反思與探索,更是著眼國家發展大局,對中華民族發展道路的歷史思考和戰略抉擇。
長江、黃河一南一北,支撐了中國一半以上的人口和經濟總量。而當前一江一河之“病”,共同之處是都面臨生態環境的挑戰。細察圍繞一江一河提出的國家戰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是貫穿始終的關鍵詞,這被認為是習近平為母親河高質量發展選擇的路徑。
對于黃河,習近平提出,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充分考慮上中下游的差異。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從實際出發,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對于長江,習近平同樣提出,要正確把握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破除舊動能和培育新動能、自身發展和協同發展等關系。習近平還形象地說,要孕育更多吃得少、產蛋多、飛得遠的好“鳥”,實現騰籠換鳥、鳳凰涅槃。
從更深層次看,困擾長江、黃河的問題,很大程度上代表著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瓶頸制約。謀劃一江一河,讓哺育了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走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不僅是為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探索路徑,更是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