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是當今時代的重要挑戰。我們需要資金來緩解其帶來的影響。
2015年9月,世界各國領導人在紐約共同達成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其中相當多的目標都涉及氣候變化。事實上,針對全球氣候變化采取的行動是實現其他發展目標的基礎,這些目標包括消除貧困、水安全、糧食安全以及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
亞洲開發銀行(簡稱亞行)2015年9月宣布,亞行的年度氣候融資至2020年將增加一倍,達到60億美元,約占全部融資的30%。這一承諾反映出在亞太地區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性,這里的人民遭受著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旱澇和熱帶風暴等極端天氣帶來的損失。它體現了亞行的戰略重點,也反映出亞行因高效利用其資產負債表而使整體融資能力提高了50%。
亞太地區溫室氣體排放量占全球總量的37%。如果不積極干預,這一比例將持續上升。干預措施包括向太陽能、風能和地熱能等更清潔的技術轉型,向可持續交通和更智能、更綠色的城市轉型。
在印度尼西亞,由亞行資助的地熱發電項目改善了能源安全,并為下一代地熱發電廠描繪了藍圖。馬爾代夫192座人居島嶼中,有160座修建了新型混合太陽能系統,以幫助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降低電費并改善能源安全。
然而,僅憑融資并不足以應對氣候變化的巨大挑戰。我們還必須把提升融資能力與發展智能技術、增強合作伙伴關系和深化知識結合起來。由于發展中國家公共預算有限,因此,強大的合作伙伴關系對于成功應對氣候變化不可或缺。
私營部門能為抵御氣候變化的全球行動提供資金、技術及專長。但是,由于相關技術被認為存在風險,企業有時不愿參與,妥善的風險共擔能吸引私營部門的資金。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合作是吸引私營部門參與氣候項目的途徑之一。政府可以通過提供股權投資或擔保、承擔扶持角色將其變為現實。
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行動能否成功,取決于能否獲得氣候相關知識和信息。這就要求擴大融資機構與知識機構的合作。我們需要發起更多類似“亞洲氣候基金”的舉措。這項基金資本達4億美元,是針對有利于環境保護、應對氣候變化的公司和交易進行私募股權投資的合資企業,投資方向包括可再生能源、清潔技術、自然資源效率、水務等領域。
近來發起的促進復原能力發展的氣候服務可以成為未來的合作模式。在該模式下,政府與亞行等多邊開發銀行、慈善機構及私營公司合作,開發新的工具、服務和策略,提高發展中國家的氣候復原力。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斯科爾應對全球威脅基金會等機構的參與,賦予了這種多元化合作伙伴關系更廣泛的專業知識。
我們有創造力,也有金融工具來抵御氣候變化。憑借適宜的技術、合作伙伴關系和知識,我們就能趁時間猶在,取得實實在在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