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指出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一年多來,沿江各省份在長江的生態保護和地區發展工作中取得了積極進展。
共字當頭,統字引領。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們就如何守住資源利用上限和生態環境底線,實現長江經濟帶的大保護積極建言獻策。
共同治理 還一江清水長流
江漢平原東部,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水橫貫市境,作為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武漢擁有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豐富的水資源對這座城市的發展至關重要。
水資源對于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布局至關重要,對于一個區域甚至整個流域亦是如此。
“湖北因水而名,因水而興。”從小生長在長江邊的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駐會副主任呂忠梅深感這條母親河對于區域發展的重要性,“但是目前來看,長江流域的污染問題非常嚴重”。
2012年2月,韓國貨輪非法排污造成鎮江自來水遭苯酚污染;2014年4月23日,長江最大支流漢江武漢段氨氮超標,三家水廠先后緊急停產;2016年12月,浙江船只在長江口偷倒垃圾、威脅上海水源地……近年來發生的污染事件警醒我們,長江流域的水環境治理刻不容緩。
加強對沿江化工企業的風險防控,安徽省印發了《安徽省長江經濟帶化工污染整治專項行動工作方案》;
改善沿江重要湖泊的水環境質量,湖南省啟動洞庭湖水環境綜合整治專項行動;
陸域和水域相結合,湖北省對長江流域通過“四治”開展專項整治;
雖然在水環境治理方面,各地動作頻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代表委員們看來,長江流域的水環境治理和保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目前條塊分割、部門分割的情況依然存在,流域治理手段缺乏,需要強化長江流域綜合管理,完善水資源管理體制機制,正確處理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行業管理之間的關系。”對于長江流域管理體制機制上的問題,民進黨中央在一份提案中這樣寫道。
如何統籌上下游左右岸,理順權利和責任,從而通過優化流域環境監管和職能配置來實現流域環境保護?在全國政協委員、重慶市政協副秘書長王濟光看來,中央深改組通過的《按流域設置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機構試點方案》為此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思路。
王濟光表示,長江流域的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歷來存在著九龍治水、多頭管理、重復執法等問題,應當從機構、編制、人員、職能、事權等工作層面,盡快明確監管體制和執法流程。
共同保護 保流域生態完整
作為一個完整的生態流域,除了水環境的治理和保護,整個生態系統的修復和保護至關重要。
全國政協委員、環境保護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高吉喜介紹,為加強長江經濟帶生態功能區的保護及生態退化區的修復,以彌補流域長期生態赤字,截至目前,中央已經安排132.7億元支持沿線省份的生態環保工作,開展了丹江口水庫、撫仙湖、千島湖、仙女湖、瀘沽湖等湖泊(水庫)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工作。
“長江流域的生態修復難點在于整個流域的生態性和整體性。”高吉喜表示,在還舊賬的同時,如何不欠新賬,真正使長江這條黃金水道產生黃金效益?明確生態環境底線和自然資源上限至關重要。
今年2月,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2017年底,長江經濟帶沿線各省(直轄市)劃定生態紅線。
截至今年1月,江蘇、江西、浙江、四川、湖北和重慶已經基本完成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方案,其他省份正在制定中。
“按照行政區域劃分生態紅線,主要是考慮到紅線劃定的可操作和能落地。在國家層面,已經有專業的隊伍按照自然單元,考慮整個流域和區域的生態完整性。要對各省份的紅線邊界進行審查,確保上下對接和相互統籌。”高吉喜說。
正如高吉喜所言,從自然地理角度,長江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但在行政地域上又橫貫九省二市,被沿江各行政區域分段節制。上游經濟滯后,迫切希望利用生態資源加快經濟發展;中下游經濟相對發達,希望上游防治水體污染和治理水土流失。
如何破除在保護長江上的行動差異,真正形成大保護的共識和行動?
制訂并實施“上游管控、中游優化、下游治理”的分類保護戰略和差異化保護措施,在長江流域形成“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生態環保制度體系顯得尤為重要。
中央安排3億元,地方配套兩億元,在新安江流域的浙江和安徽兩省持續開展的生態補償試點,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在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環保廳巡視員鐘勤建看來,新安江試點的成功實踐,是基于上下游省份的目標一致。“生態補償必須全流域聯動,效果才會最佳。”鐘勤建表示,如果全流域補償暫時難以實現,可在云南、貴州、四川等地先行先試。他還建議,沿線各省份可將補償基金集中統一管理,在財政部的監管下進行專業化、市場化運作。
共同布局 謀區域協同發展
2016年12月9日,總投資達272.78億元的和輝光電二期6代主動矩陣有機發光二極管生產線在上海市金山工業區啟動。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將成為上海的主要發展方向。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前提下的沿線區域和城市的發展,將傳統、低端、高污染高耗能的產業逐漸剔除,騰退出空間留給新興產業。
重慶率先實施差異化產業“禁投清單”和環保負面清單,完善環境、產業、財政、考核等政策,統籌推進以大都市區為主要載體的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建設;湖北要求沿長江、漢江、清江1公里范圍內新建重化工及造紙項目一律停工,并提前兩年超額完成去產能任務;貴州去年共計淘汰粗鋼產能220萬噸、煤礦產能2100多萬噸……
調整產業結構,推動轉型升級,在長江經濟帶的發展過程中,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的作用正在顯現。
在這個過程中,不同資源稟賦、不同發展階段的地區,調整和優化各自的產業結構,進行錯位發展和優勢互補,需要更高層面的部署和規劃。
在農工黨中央的一份提案中,提出了“促進成渝城市群與長江中游城市群聯動發展”的建議。
提案指出,目前兩大城市群內的城市均站在自身發展角度,造成了嚴重的低水平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建議完善國家和區域兩個層面的協調機制。建立各種行業性的跨區域協調組織,制定統一的招商引資政策,探索城市間建設用地指標、耕地保護指標、污染物排放指標等的有償轉讓制度,緩解發展政策瓶頸制約。
除了區域和城市在轉型發展過程中的共同謀劃,部門之間的統一部署同樣重要。
“發展和保護過程中,要處理好流域與區域、干流與支流、江河與湖泊的關系,一盤棋統籌考慮才能達到‘1+1>2’的效果。”呂忠梅解釋說,各部門的任務目標不同,就會導致工作中出現沖突。應從法律層面和國家層面制定流域整體發展戰略,并協調整合相關部門的職能。
中國環境報記者童克難 劉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