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數十年的艱難談判,在六年前的哥本哈根峰會失敗后,12月中旬似乎幾乎肯定會達成某種形式、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協議。
巴黎氣候變化大會將于11月30日至12月11日召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將盡力彌合分歧。有分析指出,此次氣候變化大會達成18年來首份全球性協議的可能性很大。
路透社的一篇文章指出,經過數十年的艱難談判,在六年前的哥本哈根峰會失敗后,12月中旬似乎幾乎肯定會達成某種形式、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協議。
世界自然基金會下屬的“全球氣候與能源倡議”負責人薩曼莎·史密斯認為,在巴黎達成協議“非常有可能”,因為盡管目前各國對協議內容的要求還不盡相同,但幾乎所有國家都希望達成某種形式的協議。
世界銀行副行長兼氣候變化特使蕾切爾·凱特指出,目前國際社會具備應對氣候變化前所未有的優勢,比如政府、私營部門和民間社會團體之間的合作,科學的共識和經濟手段,這些都可以幫助我們加快實現低碳發展和提高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
大多數科學家表示,倘若各國領導人無法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就強有力的舉措達成一致,那么全球平均氣溫注定會高過以往,同時還將伴隨著極端風暴、更頻繁的干旱以及極地冰蓋融化所導致的海平面上升。
面對這些令人擔憂的預測,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約90%的逾150個國家的領導人已承諾削減本國碳排放,但削減力度各不相同。
英國《金融時報》文章肯定了中國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的努力,指出中國對核電、水電、太陽能和風力發電的大規模投資,將削減煤炭在國家能源結構中的主要角色。據預測,到2020年煤炭將占中國能源消費的大約62%,低于目前的64%。美國環保組織——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的高級顧問楊富強表示,中國只需淘汰燃煤工業鍋爐,就可實現大約一半的減排目標。
反觀發達國家,雖然做出了到2020年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氣候援助的承諾,但薩曼莎·史密斯表示目前這個承諾與落實之間還存在巨大差距。她認為,資金問題將是巴黎氣候談判中的首要挑戰。
印度總理莫迪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表示,“當年依靠化石燃料實現富裕”的發達國家,必須繼續肩負起最沉重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