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中美兩國向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交存了各自參加《巴黎協定》的法律文書,并發表有關中美氣候變化合作成果的聯合聲明。兩國元首呼吁其他《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盡早加入《巴黎協定》,以期協定于今年生效。
國家氣候戰略中心主任李俊峰表示,中國在世界大國中率先批準《巴黎協定》,并攜手美國共同構建大國綠色伙伴關系,給全球政治和工商業界傳遞了長期低碳轉型的堅定信號。
“中美選擇在此次G20杭州峰會期間聯合遞交批約文書,表明中國正在成長為新的生態文明時代中不可忽視的領軍力量。”李俊峰說。
中美兩國的碳排放占全球排放總量的30%以上。在巴黎氣候大會召開之前,中美兩國就發表了聯合公報,緊密合作推動《巴黎協定》的達成。
“中美兩國率先交存法律文書,有利于強化中國國內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信心。”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劉強告訴《經濟日報》記者,中美雙方率先遞交法律文書,表明兩國對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視程度,彰顯了兩國的信心與決心,也給全球其他國家注入了強心劑,有望帶動其他國家盡早參加《巴黎協定》。
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教授段茂盛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今年是國際社會落實《巴黎協定》的關鍵之年,中美雙方繼續加強緊密合作,有利于引領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國際治理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對于其他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行動也具有很強的示范意義。
記者了解到,中美兩國將編制并發布各自本世紀中期溫室氣體低排放發展戰略。美方將于2016年發布其戰略,中方將盡早發布。兩國同意從今年開始開展一系列關于編制上述戰略的技術性交流。
“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中國始終體現著負責任大國的形象,也表現出了足夠的行動誠意。”劉強說,從全球的角度看,中國是碳排放大國,有責任、有義務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積極貢獻和努力。從國內發展面臨的環境和形勢看,中國面臨著能源結構調整和生態環境治理的壓力,也肩負著發展的重任。中國有必要在實現經濟平穩發展的過程中,采取強有力的政策措施和行動,進一步推動節能減排,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相契合。
段茂盛也認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在很大程度上是國內轉變發展方式的壓力使然,是主動而為。特別是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中國更加重視應對來自資源、環境等領域的挑戰,這是實現能源安全和經濟結構優化的必然要求,與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需求是一致的。
長期以來,中國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主動承擔相應責任,支持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積極參與國際對話,努力推動全球氣候談判。2015年6月,中國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提交了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文件,提出到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至65%等目標。
段茂盛建議,為實現上述目標,中國應該改變長期以來依靠行政手段實現減排的方式,轉向更多地依靠市場手段,利用價格杠桿引導企業行為,使企業自主開展投資決策和減排行動,從而讓企業自覺自愿減排。
“要徹底改變過去高碳、粗放的發展模式,真正達到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和目的,‘十三五’非常關鍵。如果這個時期不做,到2020年之后或者是已經不可能做,或者是做的成本會非常高。”劉強表示,為實現2030年的減排目標,“十三五”規劃中已經提出一系列明確的節能減排方案,包括節能增效,改善能源結構,增加能源碳匯,啟動全國碳交易市場,開展低碳園區、低碳城市試點等,關鍵是抓好落實。
據了解,中國在《巴黎協定》的國家自主貢獻中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達到20%左右。李俊峰說,在新能源革命中,大國需要起到引領作用,凝聚能源革命的互動合力??梢灶A見,增長方式、能源系統和消費模式的低碳轉型將引發新的技術和產業革命,也將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新的市場和新的就業機會。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