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蘭州11月11日消息(記者趙家慧)“蘭州的太陽和月亮一個樣,白天和晚上一個樣,麻雀和烏鴉一個樣,鼻孔和煙囪一個樣。”這曾經是蘭州人民對嚴重的大氣污染進行的調侃,也說明了長期以來,大氣污染是蘭州人民的一個重大“心肺之患”,也是外界認識蘭州的一張“負名片”。
“藍天保衛戰”成效初顯
蘭州位于黃河谷地,受河谷盆地地形和不利的氣象因素,加上以重化工業占比80%的工業產業布局和以煤炭為主單一的能源結構,過去冬季污染嚴重時,在城中看不到數十米外的建筑輪廓,從山頂上俯視甚至找不到城市的蹤影,曾有國外媒體報道說,蘭州在衛星上消失了。
2011年,蘭州市發出“打贏大氣環境治理的整體戰和攻堅戰”的號召,舉全市人民之力向大氣污染宣戰,開創了大氣污染治理“蘭州模式”。
環境應監測車(央廣網記者 趙家慧 攝)
2019年,截至11月9日,蘭州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已達266天,同比增長35天,創2012年執行國家大氣質量監測新標準以來最好紀錄。“人努力,天幫忙,今年蘭州的氣象擴散條件好,才讓我們這些年的努力產生了質的變化。”蘭州市生態環境局大氣辦主任楊繼宏告訴記者,“從1號進入供暖期以來,全市污染物濃度雖然有所上升,但大氣質量全部為優良。”
“六大重點”對癥下藥
“藍天保衛戰”對于蘭州來說尤為艱辛,除了在思想上完成轉變,構建了省市聯動、全市行動、全民參與的工作格局外,對癥下藥是工作的關鍵。楊繼宏告訴記者,蘭州治理大氣污染在舉措上聚焦發力立法、控塵、減排、壓煤、管車這“六個重點”。
早在2013年,蘭州市就完成了“煤改氣”能源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調整也在同步進行,自2013年起,全市實現了107戶企業出城入園。“以往一入冬,小山坡上居民家的小火爐就開始燒起來了,特別是早上,山坡上一片燒煤的煙霧。”楊繼宏說,實施了城市精細化管理后,從2017年至今,全市18.4萬臺煤炭爐基本消滅。
從蘭州市顆粒物全年常規源解析結果來看,機動車尾氣是僅次于城市揚塵的第二大污染源,蘭州便開始在“車、油、路”三個方面下功夫。淘汰黃標車,發展地鐵、南環路、北繞城,“蘭州為什么要修地鐵,就是為了優化公共交通。”楊繼宏說。
通過“網格化精準監測平臺”可實時了解空氣情況 (央廣網記者 趙家慧 攝)
手機上的移動監察站
近年來,蘭州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今年將更加注重“技防優先”,將科技手段的綜合應用作為冬防最大的助力,通過全時段、全方位監控各類污染源排放情況,科學分析研判污染物遷移變化規律,為靶向定位、精準治污、科學管控和區域考核提供支撐和依據。
楊繼宏展示了一個名叫“網格化精準監測平臺”的手機軟件,“這款手機軟件2017年10月正式向公眾推廣。”只要打開它,便可以查看分布在蘭州市各個角落的535多個微型監測站的空氣質量狀況。還可以追蹤到網格負責人信息和致污原因,并且一鍵導航到監測點具體位置。
在蘭州市生態環境局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指揮部,大屏幕上顯示網格化監控平臺、工地揚塵智能監控平臺、無人機航拍監控平臺、機動車紅外遙感監控平臺、重點企業全過程監控平臺、走航激光雷達監控平臺、秸稈焚燒監控平臺共7大平臺,楊繼宏表示,從2016年開始,這些平臺的逐步投入使用,讓蘭州市完成了從單一“人防”到“人防+技防”的轉變“用技術發現問題,找出原因,我們工作人員再下到點上解決問題。”
環境執法對監控中心的7大平臺(央廣網記者 趙家慧 攝)
連續六年,蘭州空氣質量得到大幅改善,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4.71,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排名位居中游。2015年12月,蘭州作為全國唯一的非低碳試點城市應邀參加巴黎世界氣候大會,并榮獲“今日變革進步獎”,這一獎項肯定了蘭州大氣污染治理的工作探索對國內外同類城市治理大氣污染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蘭州市的大氣污染治理“治”的是落后的生產方式,不僅沒有影響經濟發展,反而成為促進開放和發展的催化劑。據統計,2017年蘭州中川機場旅客吞吐量達到1089.7萬人次,增長36.06%,增幅居全國省會城市前列,2018年中川機場旅客吞吐量達到1200萬人次,創歷史最高值,實現旅游總收入448.12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