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αv在线精品糸列,体验区免费嘿嘿影院,青青河边草免费观看电视剧5

  • 1
  • 2
  • 3
  • 4
  • 5

解振華:讓氣候目標倒逼改革

來源:網絡 上傳:本站 時間:2015-04-10 閱讀:

  身著休閑藍色夾克,將魁梧的身軀舒適地放進沙發里。解振華,全球多邊氣候談判的中方負責人、國家發改委副主任,終于可以輕松一下。

  一個將對中美和全世界帶來深遠影響的決定,出乎意料地,在北京APEC峰會期間達成:11月12日,中美雙方在北京共同發表《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下稱《聲明》)。

  《聲明》得到了空前一致的高度評價。美國國務卿克里發表文章《我們與中國在氣候變化上的歷史性協議》,“氣候談判中兩個對立陣營的領導者現在攜手找到了共識,并決心在前所未有的氣候挑戰問題上取得持續的進展。讓我們共同保證,這是通向一個更繁榮、更安全世界的第一步。”

  《聲明》中,中國宣示氣候減排目標:計劃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且將努力早日達峰,并計劃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美國計劃于2025年實現在2005年基礎上減排26%-28%的全經濟范圍減排目標并將努力減排28%。無論對中國、美國還是全球,這都意義重大。

  《聲明》發表三天之后,11月15日,財新記者專訪解振華。他代表中方具體協調此次《聲明》的談判與起草。他將這份給中美及世界帶來重大影響的聲明的臺前幕后,娓娓道來。

  對于解振華來說,這是最近數月少有的放松時光。為了這紙《聲明》,他和他的團隊已忙碌數月。在整個APEC期間,他無暇享受難得一見的“APEC藍”,更是曾多次通宵達旦地工作。

  談及《聲明》和中國新氣候目標,他特別向財新記者詢問新聞界同行的反應和評價如何。當得到“評價不錯”的回答時,他含蓄地回應,這事國外報道鋪天蓋地,國內媒體的報道卻比較慢,也不充分。

  說到正題,他變得嚴肅起來。他一再強調中國新目標對倒逼改革的作用,并披露黨中央和國務院領導同樣寄望于倒逼效應。

  言及即將召開的2014年利馬氣候會議,他預計會議期間各國將有不少爭議,并勸記者別急著訂票回國,因為“沒有不拖的氣候會”。

  65歲的解振華是中國環保界的元老級人物。1993年至2005年,他擔任前國家環保局、前國家環保總局局長,其間以執法嚴格著稱,發起過“零點行動”,曾掀起多次“環保風暴”。

  中國的快速經濟發展導致大量環境欠賬,在他的任期,中國環境事件進入多發期。2005年年末,松花江污染事件發生,解振華于當年12月引咎辭職。

  2006年12月至今,解振華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正部級),分管資源環境和氣候應對工作。隨后,他長期代表中國參加全球氣候談判,在各種國際場合從容以對,獲得了較高聲望。

  采訪的話題自然少不了中國仍在惡化的環境現狀。熟稔中國環境問題的解振華深有體會:在中國就環境談環境,解決不了問題,從經濟改革全局入手,才能找到環境治理的答案。

  與普通百姓一樣,他對霧霾也深惡痛絕。采訪期間,他30余平方米的辦公室內一直開啟著空氣凈化器。

  解振華說,氣候減排這件事,其實國內公眾給政府的壓力比國際上大。 他講了一段經歷:一次他在國際場合就氣候問題與他國談判,結果晚上在互聯網上看到了國內網民給他的一則留言:“老解啊,還頂啊?看看國內的霧霾成啥樣了?!”

  聽解振華解讀中美氣候《聲明》,正當其時。

  醞釀已久 當天定稿

  財新記者:中美這次達成減排目標共識,引發廣泛的正面評價。兩國準備和商討此事經歷了多久?

  解振華:中美兩國準備這件事已有一段時間。

  在今年9月下旬聯合國氣候峰會期間,習近平主席特使、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與美總統奧巴馬舉行會談,傳遞了兩個重要信息,一是歡迎奧巴馬總統來中國出席APEC會議并訪華,二是中美兩國進一步加強氣候領域合作,可以一起宣布各自2020年后氣候行動目標。

  關于兩國一起宣布,雙方一開始就有明確諒解,目標各自自主決定,彼此感到舒適。之后兩國的氣候團隊開始落實兩國領導人共識,通過電話、視頻,討論關鍵事項,也進行了若干次當面討論。在兩國宣布共識的當天,聯合聲明方完全定稿。

  財新記者:公布當天才最終定稿?

  解振華:中美雙方在聲明中非常明確地提到,希望氣候變化談判在2015年巴黎會議如期達成協議,這個協議一定要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和各自能力原則。

  應該說,聯合聲明是雙贏的結果,是中美兩國新型大國關系合作的新亮點,對推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進程會發揮歷史性的作用,中方對這個聲明給予高度評價。

  財新記者:談判不只是有關氣候的技術談判,在一定程度也是政治談判,最后需要最高領導人拍板。兩國最高層是如何過問談判的呢?

  解振華:雙方領導人很重視,親自過問,在共同努力下取得共識。

  財新記者: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近兩年出了多份氣候報告,確切地指出全球氣候變暖由人類活動引起。中國的氣候談判團隊對這些研究報告是否認同?

  解振華:報告稱人類活動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的科學認知已上升至95%以上。這一結論是主流觀點,現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政府認同。中方愿意在全球多邊框架下開展節能減排降碳工作,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中國政府在氣候問題上一直都很積極,態度也是一貫的。我從巴厘島氣候大會開始參加談判,已經八年。我們制定了到2020年的行動目標,現在又制定了2020年后的行動目標。中國的努力體現在目標上、行動上、效果上,減排力度在不斷加大。

  中美共識推動全球協議

  財新記者:你說過,在北京APEC峰會之際發布中美聯合聲明,時機非常好。APEC峰會全球關注,2014年利馬氣候大會召開在即,而2015年的巴黎氣候大會將要制定全球氣候新協議。中美選擇這個時機發布共識,是意在影響全球多邊氣候談判進程嗎?

  解振華:在9月下旬舉行聯合國氣候峰會的時候,張高麗副總理作為習近平主席特使在大會上發表講話,明確表示,中國支持2015年達成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協議,中國要為達成協議作出貢獻,但協議必須要體現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能力的原則。

  張高麗副總理宣布了中國2020年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目標:第一,碳強度顯著下降;第二,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費的比重顯著提高;第三,森林蓄積量顯著增加;第四,努力爭取二氧化碳排放盡可能早地達到峰值。他用“三個顯著和一個盡可能早”對中國的目標做了原則宣示,在峰會上獲得的反應特別好。

  張高麗副總理在峰會上的講話,是中國領導人對2020年后的氣候變化多邊進程非常明確地發出自己的聲音。這次在中美聯合聲明中中國宣布了兩個量化目標。

  財新記者:那剩下的兩個目標明年一季度會繼續細化?

  解振華:對,根據多邊談判進程的要求,會陸續公布。那時要宣布的是一攬子的目標。這意味著中國已逐步走入綠色低碳發展道路。

  財新記者:中美聲明會對全球氣候多邊談判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解振華:中國希望明年巴黎氣候大會能夠達成協議。中美兩國一起宣布各自的行動目標,并對協議堅持的原則達成共識,已經是很大貢獻。

  一個是最大的發達國家,一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又是兩個最大排放國,兩個最大的經濟體,兩國根據自己的國情采取積極行動,實際上對于多邊進程是非常大的貢獻。

  按規定,各國要在明年一季度宣布各自自主決定的貢獻。中美提前宣布,其實歐盟比中美還早一些。這無疑對多邊進程是很好的事情。

  財新記者:您對2014年利馬氣候大會和2015年巴黎氣候大會有何期待?

  解振華:利馬會是決定明年巴黎會成敗的一次很關鍵的會。明年要出結果,要達成協議,今年的會是為明年做準備的。利馬會要把整個協議的框架、原則、要素,要解決的問題等,達成初步共識。還會有很多分歧,明年一年直到巴黎會將一個一個地解決分歧。今年的利馬會上,預計各國會爭議很大。各方意見都會反映到新的協議文本草案中。

  今年文本會有很多括號,反映各國立場、要求。巴黎會以前,通過各國談判代表談判,一個一個把括號去掉,最終在巴黎會上形成一個干凈的文本,就是2015年協議。今年是大家往里邊裝東西,先定下來一個框架,明年再一個一個地往外清東西,清到最后,達成共識。

  今年你們記者如果采訪利馬會訂飛機票,要留有余地。會議通知是12月12日結束,一定要訂13日甚至14日返程機票才行。不是會議有可能推遲,而是沒有不拖的氣候會。從中可以看出氣候談判之艱苦,不光消耗體力,也磨煉意志。

  財新記者:中國這回拿著中美聯合聲明去開會,應該很主動了吧?

  解振華:中國從不被動(笑)。在磋商、談判過程中我們主動與各方溝通協調,各主要國家、集團也都來跟我們對表。不管哪個國家,我們都保持暢通的對話渠道,隨時可以對表(笑)。

  “有雄心、有力度的目標”

  財新記者:國際上有評價認為,中國此次把2030年氣候減排目標定得比較高,可能在現有經濟發展模式下難以做到。國內主流專家也持類似觀點,你怎么看?

  解振華:對于中國確定什么樣的目標,中央和國務院有明確要求:要建立一種倒逼機制,促進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習近平主席非常明確地說過,氣候減排這件事,不是別人要我們做的,而是中國自己要做。要通過氣候減排建立倒逼機制,促進國家向綠色低碳發展轉型。因此,我們制定的目標,要發揮倒逼轉型升級的作用。

  李克強總理要求要通過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努力實現能源消費做減法,經濟增長做加法,實現經濟發展與應對氣候變化“雙贏”。目標要定得“經過努力可以做到”,又要有一定的力度。

  財新記者:就是說,這不是單純的氣候目標,從國家的層面,目標還有倒逼改革的深意?

  解振華:你的理解是對的。中國的發展模式還是粗放的,資源和環境的約束這么大,問題這么多,我們自己必須定一個有雄心、有力度的目標,并通過這個目標促進國家可持續發展。否則的話,霧霾這么嚴重,還要繼續粗放發展,全社會都不會滿意。

  目標定出來,國際上也會評論,到底是高了還是低了?力度是大了還是小了。所以,我們定的目標要經得起國內、國際社會的評價,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讓國內、國際社會都認可。

  要激發目標的倒逼作用,必須要有配套的創新制度、創新政策和改革措施。

  一是節能提高能效,工業、建筑、交通領域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方面,都需要國家出臺相應的政策,特別是經濟政策要相互配套,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作用。

  二是非化石能源的比重要提高,國家對發展可再生能源必須要有相應的政策來鼓勵、支持。鼓勵就要有鼓勵的政策,限制要有限制的措施。

  財新記者:中國要想2030年前后成功達到碳排放峰值,那么經濟結構必須得有怎么樣的改變才能適應?

  解振華:從經濟結構上看,肯定是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第三產業要有比較大的發展。第二產業中,綠色低碳循環的技術和產品會有相當大的發展。國內能源結構會有相當大的變化。

  另外,國家的森林蓄積量將大幅增加。林業結構將會發生很大變化,現在有些地方森林覆蓋率較高,但蓄積量很少,所以要改變林業結構。原來是講森林數量,現在要講質量了。

  實現目標的過程,會對全國的生產、生活,工業、農業,城市、農村等所有的領域,帶來相當大的變化。

  我想,到了2030年,我國的霧霾天氣也會大大減少。我國的環境質量、生態環境、經濟增長的質量、人們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財新記者:中國實現氣候目標,最大的困難是在能源結構這一塊嗎?

  解振華:一個是能源結構,另一個是能耗水平需要大大降低,目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如果能效水平提高一倍,能源不需要再增加,經濟總量卻可以翻一番。

  中國能效水平低差的原因,關鍵還是存量的落后技術、設備太多。現在倒逼機制就是定了總量之后,上馬新項目必須采取最先進的能效標準,同時必須改造老的設備和技術。

  氣候目標不會讓GDP增速大降

  財新記者:我們注意到,中國確定氣候目標經過了仔細測算。不少智囊團隊從工業化、城鎮化、能源、人口、居民消費方面進行過測算,測算的主流結果是中國在2025年至2035年之間,能達到碳排放峰值。請你介紹一下。

  解振華:是的。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科研機構外,都有智囊團隊進行過研究測算。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包括了各個領域有權威的一些院士、專家,他們發揮了重要作用。總之,關于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問題,我們已經搞了將近兩年的論證和測算。這個目標最后的確定,不是拍腦袋拍出來的。

  你比如說工業化,中國什么時候完成?工業到底什么時間達到碳排放峰值?中國什么時候完成城鎮化?城鎮化的工程當中,建筑耗能、生活用能的發展趨勢如何?人口什么時候達到峰值?人均的能源消耗這也是有規律可循的。農業現代化,農村能耗將來是什么樣子?還有交通會怎么樣發展?交通帶來能源的消耗和排放是什么規律?綠色低碳交通發展潛力有多大。工業、產業結構是什么樣的?能源結構是什么樣的?城市和農村人口將來比重是多少?農村的種植結構是什么樣的?

  以上這些,我們都仔細進行了論證。

  財新記者:就是說它都要各自建立發展模型,然后來算?

  解振華:對,要結合中國國情,通過大量的數據、模型,最后計算論證得出。

  財新記者:中國各個智囊團隊的最后意見一致嗎?

  解振華:不一樣,有爭論。各個團隊公開發表的意見已經有很多了。有的專家說是2025年(達到峰值),有的專家預計是2030年,有的專家覺得2030年不可能做到。最后中央、國務院的決策綜合了各方面因素,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作出決策。

  我了解到歐盟提出減排40%的這一目標時,在歐盟內部爭論也非常大。西歐東歐發展水平不一樣,爭論肯定很大。最后在10月23日,歐盟議會辯論最后通過目標。

  財新記者:我們注意到,中國的目標之一是“2030年左右”達到碳排放峰值。為什么不是一個具體的時間,而加了“左右”兩字?

  解振華:發展階段不同,能力不同,目標會有區別。美國和歐盟是絕對減排、總量減排,中國是相對減排。這次公布的是碳排放峰值出現的時間,就是說在這個時間之前,中國的碳排放還會合理增加。

  我們會做出極大努力,爭取到2030年左右,中國碳排放出現一個峰值。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出現峰值后還會持續一個平臺階段。按照發達國家的規律來看,有些要持續十年二十年,甚至會更長時間。就是說,中國碳排放可能在這個峰值平臺上會高高低低有波動,有很多的不確定性。

  在新聞發布會上,一個法國的記者問我,“為什么‘左右’呢?”。我的回答是,“左右”說明中國更認真、更負責任。

  財新記者:中國會爭取提前?

  解振華:會爭取盡可能早地實現,但“左右”是實實在在的,是客觀的。因為二氧化碳的排放與經濟社會的發展階段等好多因素有關系,定一個具體年份必須達到峰值從科學上說不科學。

  有很多東西是不可預測的。就像有的發達國家確定了減排目標,并沒有完成,原因是出現金融危機了。“左右”這個目標,證明中國對這個問題是認真的、負責的。

  財新記者:有數據顯示,國外在達到碳排放峰值的時候,GDP的增速一般會降到3%左右。我們如何做到在低碳情景達到2030年的氣候目標的同時,又能保持一個適當的GDP經濟增速?

  解振華:經濟發展是有規律的。習近平主席講過,中國要適應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像中國這種狀態,高速發展了30多年,GDP長期保持10%左右的增長速度,這已經是一個奇跡,不可能永遠這么快。經濟總量大了之后,增速肯定會降低。

  中國過去的增長是靠投資拉動的,犧牲了資源和環境換來發展。現在到了一定的發展階段,要還賬,要搞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財新記者:有研究團隊提出,中國在低碳情景下其實也可以保持GDP快速增長。你是否贊同?

  解振華:我估計,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總量的增大,中國的GDP增長速度肯定會降低。

  但降低到多少呢?我們按照不同的方法測算過,結論普遍是總體上不可能維持在現在這么高的水平上。過去是10%,現在是7.5%,以后還能否保持這樣一個速度,我覺得不太可能。

  財新記者:有沒有可能像發達國家那樣,我們達到2030年氣候目標,但經濟增速降到3%左右。

  解振華:不會,應該比這個高些。

  2030年后的中國

  財新記者:我看到一些研究報告,認為在正常情景下,中國碳排放峰值大概在2040年左右才能出現,如果在低碳情景下,中國2030年左右會出現峰值。正常情景和低碳情景,對中國分別意味著什么?

  解振華:正常情景是沒有采取額外措施, 或你僅采取某一個時間節點的措施,比如說一個國家以2005年為基數進行減排,未來只采取2005年已有的減排措施。

  按照正常情景,中國肯定達不到應對氣候變化2030年氣候目標,所以中國需要低碳情景,就是要增加一系列新的、有力度的減排措施和與之配套的經濟改革措施。

  財新記者:請你預測一下,中國能否如期完成之前向世界承諾的2020年減排目標?

  解振華:中國正在努力完成自己制定的2020年的目標。到2013年,中國已經完成了28.5%了,還有7年的時間來實現碳強度下降40%至45%(以2005年為基礎),明確地說,中國可以做到。

  中國為此目標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2009年、2010年,為了完成目標有的地方都拉閘限電了。我們既有長期目標,也有五年規劃目標,五年規劃由人大批準,是有法律約束力的。分解指標下達到各個省,省里面又分到地、市和各個重點排放單位。我們是實實在在地在做。

  財新記者:中國實現2030年的目標顯然需要增大減排力度。那么從2020年到2030年,中國的減排力度會不會比現在要大得多?會加大多少?

  解振華:會很大,減排螺絲將會越擰越緊。

  現在的力度有些省已經很困難了。原來只控制地方的能源強度目標,從今年開始,要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和能源強度兩個目標。到“十三五”,可能連二氧化碳總量、能源消耗總量、碳排放強度、能耗強度等這些指標都要控制。

  財新記者:對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來講,2030年實現目標時,生活會有什么明顯的變化呢?

  解振華:如果碳強度顯著下降,工業、農業、建筑、交通等能耗都會降低。

  那對普通家庭生活來說,可能冰箱、空調上的能效標識會變化,更節能,成本會降低。汽車原來跑百公里要用十公升的油,那將來可能大大減少,省錢又省油,汽車排放也減少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消費觀念也會隨之改變。

  大氣污染會得到明顯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環境會大大變好。生活水平不會降低,但生活方式的內涵會有較大轉變。

  財新記者:2030年左右,中國城市的霧霾會少嗎?

  解振華:肯定大大減少。我對此很有信心。

  現在的能源結構中非化石能源才占10%,如果以后達到20%的話,實際上增量肯定超過1倍。空氣質量當然會大為改善,因為這個過程就是減煤、減油,是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

  財新記者:這次的氣候目標,老百姓比較喜歡,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大家對霧霾比較擔憂。霧霾會不會影響我們碳排放目標實現?

  解振華:現在之所以出現霧霾,就是能源結構不合理,發展方式粗放。其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跟解決霧霾污染是同根同源的。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就同樣地會減輕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塵的污染。這是一個協同效應。

  達標路線圖

  財新記者:在新聞發布會上,有國外記者問到中國新氣候目標的法律效力問題。借此機會,請你詳細闡述一下。

  解振華:中國落實新氣候目標,會體現在未來的一個個五年規劃中。“十三五”要體現,“十四五”“十五五”都會分解任務。每個五年規劃,都要經過人大的審議,所以中國的氣候目標,自然也會經過人大審議,從而具備法律效力。

  財新記者:中國的能源結構,煤炭占了68%。非化石能源要在16年內提升一倍的比例,這需要大謀劃,國家發改委有沒有為此提出一個具體的能源發展的路線圖?

  解振華:已經有了。核電、水電、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各自發展多少,都已經有具體的目標。這屬于能源發展戰略,部分已經通過媒體發布。

  財新記者:對太陽能、核能等,未來有何規劃?

  解振華:太陽能市場相當大。規模大了,技術水平提高了,肯定成本會降低。國家已經明確了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發展核電。但內陸發展核電要非常慎重。目前主要在沿海發展核電。中國核電在建規模是世界上最大的。之前制訂的計劃還會繼續執行。

  財新記者:中國的頁巖氣開采面臨諸多難題,未來有哪些新打算?

  解振華:美國的頁巖氣在地下幾百米,中國的頁巖氣一般在地下幾千米,所以開采成本完全不一樣。中國未來會繼續研究頁巖氣開采。在中美聯合聲明中,中國與美國未來會有頁巖氣開采方面的技術合作。

  財新記者:中國現在以煤電為主,調峰很困難,大家晚上用電少,白天多用電,晚上的電量產能是富余的,白天卻不夠。新能源中,風電主要在晚上發電,所以電網不樂意讓風電并網,棄風問題嚴重。未來怎么解決?

  解振華:用智能電網來解決。現在中國與美國有智能電網方面的合作。智能電網在電多時將電儲起來,電少時再釋放出來。

  財新記者:智能電網的儲電技術難題怎么破解?

  解振華:中國這方面的技術,并不比西方國家落后,現在還在發展。中國未來搞可再生能源必須有智能電網。

  財新記者:你認為中國當前發展新能源的最核心困難是什么?

  解振華:我認為是核心技術。有的核心技術在人家那里。成本比較高,一些成本是用于支付國外專利。

  核心技術解決了,完全可以降低成本。比如脫硫,過去電廠脫硫設施占整個建設資金的15%到20%。后來脫硫技術設備國產化了,成本降了一半。

  國內壓力大于國際

  財新記者:我們注意到,你多次講過“霧霾新論”,大意是從環境治理的角度,霧霾頻繁發生有助于全社會對治理環境盡早形成共識。

  解振華:對。霧霾使治理污染、保護環境顯得更加緊迫,使全社會對可持續發展的認識更一致。

  上世紀90年代,淮河流域出現了一次大的水污染事故,那時候中國開始治理淮河。1997年、1998年的中國搞了“零點行動”,那一次光淮河流域就關了幾千家造紙廠。

  以后,三河三湖,都開始治理污染。當地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了。治了多少年,現在開始見效了。

  大氣污染原來只是治理酸雨問題。中國的酸雨曾經很嚴重。后來有了脫硫的技術和經濟政策,脫硫成本降低,二氧化硫大幅下降。后來又開始去除氮氧化物,開始脫硝。就一兩年的工夫,氮氧化物總量大大下降。

  現在環境出了問題,吃了苦頭,人們才意識到可持續發展是實實在在的。

  財新記者:能不能這么說,嚴重的霧霾對中國最終制定嚴格的氣候目標是有一定推動作用的。

  解振華:這得兩方面說。我們在確定2020年的目標的時候,霧霾并不嚴重。但認識到粗放的發展方式必須轉變,因此,中國也定了一個高目標。

  另一方面,現在出現了霧霾,確實加速了我們制定嚴格目標的進程。霧霾的出現,讓政府動員全社會減排更容易了。原來政府布置減排,大家會覺得氣候后果離我們還挺遠的。現在霧霾嚴重了,大家都認識到了節能減排的迫切性。

  美國過去對氣候減排并不積極,為什么美國現在降碳積極了?幾場颶風的原因。極端氣候給美國造成了相當大的自然災害損失,美國社會由此認識到了氣候變化帶來的巨大影響。

  財新記者:你還有一個挺新穎的說法,大意是很多人覺得中國在國際上遭受了很大的減排壓力,但其實中國的氣候減排國外壓力并不大,反而是國內公眾給的壓力更大。

  解振華:都大,國際和國內比,國內壓力更大。為什么啊?還說霧霾,我記得有一次,我在國際會議上就減排措施和發達國家談判,爭論很激烈,批評對方。結果晚上看互聯網,看到國內霧霾很嚴重。有網民給我留言:老解啊,還頂啊?國內都成什么樣啦?

  財新記者:你怎么評價近年多起來的環境鄰避運動?

  解振華:地方政府現在上馬任何項目,要考慮當地老百姓能不能接受,做社會風險評估,你要讓老百姓接受,必須要有一個較高的環境標準,讓群眾放心。

  管理者、決策層、老百姓、企業、全社會的環境意識都在提高,不光是我們干環保的。老百姓個個都想活得更好,過去第一要求是解決吃的問題,現在不一樣了,對環境的要求高了。

  財新記者:請你談談中國氣候變化適應問題吧。

  解振華:中國也是氣候變化最大的受害者之一。中國最近這十年,平均起來估算,極端氣候造成每年死2000多人,損失2000多億元。這是直接的損失,生態上帶來的影響就太大了。直接損失這么多,所以適應氣候問題非常重要。

  減排跟適應是相輔相成的,減排力度越大,適應壓力就越小。如果你不減,不僅會造成損失,適應的長期影響問題就更突出了。

  減排和適應要并重。發達國家不太認可這一點,只要求減排,不愿意提適應。為什么?因為目前出現了氣候危害,原因主要是發達國家歷史上無約束排放造成的,所以談氣候適應,發達國家就應該拿出錢來補償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不愿意談適應,是因為他不愿意出錢,根在這里。

  中美共贏

  財新記者:美國這次的減排目標和過去比已經翻了倍,為什么他們會同意這么大的步伐?美國能不能做到?

  解振華:中美聯合聲明中確定的目標,是中美各自決定的。雙方在磋商時約定不談判彼此目標。當然,實質上不可能一點不談。

  財新記者:如果一方目標過于寬松,雙方在一起發表的可能性就不大?

  解振華:對,雙方都會關注對方的目標,這是自然的。

  雙方談判的背后,其實都有智囊團隊在測算,不但算自己,也算對方。雙方都感到舒服才會共同發布各自的目標。目標的發布對各自國內工作都會有促進作用,是雙贏的結果。

  財新記者:中美氣候聯合聲明里說,中美要在一些領域開展合作,比如汽車、智能電網、碳捕集等等,這些合作具體以怎樣的形式開展?

  解振華:我們有一個中美氣候變化聯合工作組。在工作組下面,有七個優先領域,各有專題小組。每個專題小組確定了,美方哪個部門牽頭,中方哪個部門牽頭,有哪些項目,有哪些企業進來,都有安排,現在基本上運轉正常。

  比如說能效,由中國國家發改委與美國能源部、環保局合作,定標準,定標識,研究鍋爐等如何提高能效,工作開展得很細。

  再比如汽車,雙方先在載重汽車的油耗、標準上接軌,再從技術上搞合作。都有實實在在的合作項目。

  這次又確定了不少合作項目,下一步就要研究落實的措施,也要成立相應的工作組。

  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每年在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時要匯報進展情況。

  財新記者:這次中美達成共識,讓外界非常意外。你如何評價中美之間的這次合作?

  解振華:中美兩國領導人共同發布應對氣候變化的聯合聲明,無論是對國內促進轉型升級、促進多邊氣候變化的進程,還是在促進兩國合作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既是兩國新型大國關系的一個亮點,也表明我們積極推動全球多邊進程的決心和態度。

  氣候變化是對全人類的挑戰,所以各國必須一起共同應對,這不僅是雙邊的問題,更是多邊問題。

  氣候變化需要各個國家共同應對,都來采取行動才行。這件事只能“共贏”,絕對不能搞“零和”,零和就意味著失敗。

  “老環保”的環境情結

  財新記者:節能減排固然重要,但中國有一個嚴重的環境問題是偷排,這主要是偷排違法成本較低導致。按照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的精神,為實現氣候減排目標,中國對環境違法會采取哪些新舉措?

  解振華:應對氣候變化必須立法,目前立法的班子已經開始工作。

  中國的環保法已經修改了,隨著保護進程可能還得不斷修改。現在新環保法的懲罰力度已經加大了,罰款取消了上限。

  我在當國家環保總局局長的時候,有些違法企業,環保部門去檢查的時候,他交出100萬元錢,因為環保法規中規定最高罰10萬元,他把錢提前付了,然后他接著排。

  現在罰款無上限,違法成本大大提高,而且對嚴重違法的行為可以依照刑法懲處。

  新環保法懲罰的力度大大加強,現在關鍵是要嚴格執法。就是要做到有人或企業在環境方面違法了,就一定得受到法律的制裁。

  財新記者:你是老環保人,從國家環保總局局長到發改委副主任(注:分管環境資源和氣候變化工作),多年來在一直做環保工作。你對中國環境近年持續的“局部改善,總體惡化”情況,有何看法?

  解振華:這跟中國的發展階段有關系。過去我們講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中國和許多其他國家一樣,還是走了這條路。

  回頭看,這可能是一個難以跨越的階段,但我們的行動可以決定這段路的長短,我們要制定政策,加大執法力度,縮短環境污染這個過程。

  財新記者:國際國內都在猜,中國什么時候才能到環境拐點。碳排放方面,中國會在2030年左右到達“拐點”,那么整個中國的環境拐點何時到來?

  解振華:我們做了相關工作,也做了一些研究測算。環保部門已經做了大量工作,全社會要共同努力爭取環境拐點早日到來。

  財新記者:可不可以這么理解,你過去在環保部門工作,是就環境問題解決環境問題,現在你在發改委任職,可以從全局角度解決環境問題。

  解振華:在國家環保總局的任上,我意識到,就環境談環境,解決不了中國的環境問題。所以那時候我提出要搞循環經濟、清潔生產,開展規劃環評,想從源頭控制污染。環評方面,不光是對一個項目環評,要對發展規劃環評,甚至要對政策環評。

  環保部門的主要職能是監督執法。后來我來了這里(國家發改委),這里的工作就是制定規劃,提出政策,做的事情其實正好是我過去想做的。

  財新記者:請你講講氣候減排工作和環保工作之間的異同?

  解振華:氣候工作主要與能源結構、經濟結構、發展方式有更直接的關系。這些對環境質量的改善,能起到相互促進的協同作用。

  環境問題要從發展的方式、經濟結構和生產、生活過程中去解決,從源頭和過程去解決,還要實行嚴格的法治,依法管治環境,建立倒逼機制,倒逼發展方式、生活方式的轉變和結構調整,使發展的過程更綠色、低碳、循環,相互融合才能解決好。

  這兩項工作的作用,相輔相成。

  附:解振華簡歷

  1949年11月生,天津市人。1977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1991年獲武漢大學環境法碩士學位。中共十五屆、十七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中共十六屆、十八屆中央委員。

  1968年10月參加工作。1982年起從事環境保護工作,歷任國家環保局處長、司長、副局長、局長。1998年3月至2005年12月任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局長。

  2006年12月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正部長級)。

  曾榮獲聯合國環境保護最高獎“聯合國環境署世川環境獎”、全球環境基金“全球環境領導獎”、世界銀行“綠色環境特別獎”及節能聯盟“節能增效突出貢獻獎”。

  新聞來源:國家發改委網站

    <p id="455kk"><big id="455kk"></big></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西县| 腾冲县| 武强县| 南木林县| 韶关市| 新源县| 镇康县| 高密市| 门头沟区| 辽宁省| 鸡东县| 晋中市| 普安县| 普宁市| 莎车县| 静安区| 卢湾区| 吴川市| 瑞丽市| 剑阁县| 双峰县| 嘉禾县| 塔河县| 岫岩| 嘉黎县| 湘阴县| 锦州市| 平昌县| 龙泉市| 吴旗县| 贵溪市| 贵阳市| 祁门县| 晋宁县| 文化| 潼南县| 五莲县| 宜州市| 百色市| 马山县| 资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