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報訊 (記者 蔣夢惟)“有了總量控制,碳排放交易才真正有意義。”這是不少環保專家多次重申的觀點。而他們口中這種真正有意義的碳交易也即將在我國實現。
在昨日國新辦舉辦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與行動2014年度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氣候司司長蘇偉透露,我國正在探索的7個碳交易試點,累計成交金額突破了5億元。目前,中央將碳排放權交易明確列入今年的中央經濟體制改革重點任務,我國確定將出臺關于碳排放總量控制及其分解機制的方案,而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有望在今年底盡早出臺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令碳排放權交易有個堅實的法律基礎。
國家發改委主任解振華介紹,今年前三季度,全國能耗強度和碳強度進一步降低,單位GDP能耗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6%,碳強度下降了5%。不可否認,未來如果我國想繼續保持這一力度,探索更加市場化的碳排放權交易,就應盡快建立起區域性甚至全國性的、能夠有效實現減排的碳交易市場。此前,北京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等多位專家曾多次強調,如果碳交易一直停留在不限制總量隨意買賣的階段,交易的減排目的就難以實現。
“搞碳交易離不開總量。”蘇偉直言。因此,蘇偉表示,在此前試點碳交易的過程中,我國已經啟動了對相關重點行業、重點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報告的要求,奠定了全國開展碳交易的基礎,此后,我國將出臺關于碳排放總量控制及其分解機制的方案,加快全國碳交易市場建設,爭取2016年開始運行。
在馬軍看來,總量及分解方案的制定之所以沒在碳交易試點開始運行就發布,正是因為存在兩方面的核心問題難以解決。“首先,其他已經實行碳交易的國家在確定總量的時候已經達到了碳排放峰值狀態,在此基礎上確定總量后再逐年削減總量就能夠實現減排的目的,但據國家發改委透露,我國到2030年才會到達峰值,但目前我國已經要在全國推行碳交易了,因此,未來十多年間碳排放的增量和原則上應該逐年遞減的總量如何平衡就需要反復計算,沒有經驗可以參考。”馬軍表示,此外,對于各行業初始排放量如何分配也存在不小的爭議,每個行業肯定都希望為自己多爭取一些,以前歐美國家在分配排放指標的時候就曾經出現部分行業存在大量盈余的情況,一度令碳價格大幅下跌,碳交易形同虛設。
據蘇偉介紹,中國從2011年開始啟動了7個省市的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經過兩到三年,這些試點從機制建設、法制建設、規則建立、交易平臺建設等都已完成,并從去年底到今年上半年已陸續上線交易,總體起步較為平穩。根據當天發布的報告,截至2014年10月底,中國7個試點省市碳交易市場共交易1375萬噸二氧化碳,累計成交金額突破5億元。
蘇偉表示,下一步將重點推動立法進程,盡快出臺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同時進一步加快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爭取在2016年開始運行。“這肯定是一個很長的過程,需要逐漸積累探索、不斷改進。”蘇偉說,“我們希望到"十三五"末的時候,能夠有相對比較成熟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在日前發布的《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中美兩國宣布了各自的行動目標。美國到2025年實現在2005年基礎上減排26%-28%,并努力減排28%。中國計劃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且將努力早日達峰,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