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走訪河南、陜西等黃河沿線地區看到,隨著近些年黃河生態保護力度不斷加大,以及黃河水資源的科學調配,各地黃河生態有了明顯好轉,黃河對沿線地區群眾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水資源支撐力明顯提升。
但隨著沿線各地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轉型,黃河“缺水”問題仍然突出,在不少地區保護與發展的矛盾依然存在。專家建議,進一步加大全流域的生態保護,以“大保護”推動“大治理”。
黃河水資源支撐力明顯增強
今年是黃河不斷流20年。近日記者在河南、陜西等黃河沿線地區走訪看到,從20世紀90年代的疲態盡顯、難堪重負,到現在的河暢其流,黃河恢復了健康,為流域內群眾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
黃河岸邊的河南省長垣市,因黃河而生,也曾因黃河泛濫而窮困,歷史上長垣市十年九澇一旱。新中國成立后,通過不斷加大黃河防汛工程建設,長垣市不僅水害減少,并且借助黃河水資源優勢,不斷夯實農業根基,發展工業產業。
近日,記者走在長垣市區內,高樓林立、道路寬闊整潔,一派現代都市的風光。長垣市不僅成為河南的經濟強縣,還被譽為中國起重機械名城、中國衛生材料生產基地、中國防腐蝕之都和中國廚師之鄉。
黃河水利委員會河南黃河河務局水調處負責人說,在大保護下黃河的生命力不斷增強,水資源的支撐力不斷強化。位于黃河下游的河南省有8個地市處于黃河兩岸,另有4個地市引用黃河水灌溉。據統計,近20年來河南黃河干流累計調度供水518億立方米,多次化解河南沿黃地區重大旱情,不僅為河南沿黃26處大中型灌區糧食豐產提供了有力的水資源支撐,也是沿黃地區城市、生產和生活用水的重要來源。
自1946年人民治黃開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僅通過工程措施興利除害,將千年“害河”變“利河”,還通過全流域水生態、水環境的“大保護”和水資源的科學合理調度,實現上下游統籌、左右岸兼顧,人類生產生活用水與河流自身生態用水優化配置,有力地提升了黃河水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力。
陜西省延安市宜川縣一家綠化公司的工人在黃河岸邊給植下的樹木鋤草(8月28日攝)邵瑞攝
沿線多地“喊渴”
記者走訪發現,雖然近年來通過黃河的“大保護”和水資源的科學調度,極大滿足了流域內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但由于各地經濟發展轉型對水資源需求不斷提升,沿線不少地區仍然“喊渴”,同時發展與保護的矛盾仍然是沿線地區面臨的普遍問題。
黃河水利委員會水資源管理與調度局副局長石國安說,目前黃河水量分配依據的“八七分水方案”是以有關各省(區)1980年實際用水量為基礎,考慮農業、工業和城市發展用水增長進行分配的。近些年隨著流域內經濟發展的轉變,水資源需求與分配出現了不對等的問題。
甘肅省曾做過全省水資源綜合規劃,預測顯示,到2020年、2030年甘肅省黃河流域需水量、耗水指標均超出國家分配耗水指標,指標性缺水可能成為甘肅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制約。
延安市也是一個缺水城市,人均水資源量只有全國和陜西省人均的1/3和1/2,干旱缺水已經成為制約延安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延安市水務集團董事長張慧明說,包括延安、榆林在內的陜北地區經濟發展對水依賴很大,經濟布局“攆著水走”的趨勢明顯,而且水利灌溉建設相對滯后,農業尚不能擺脫靠天吃飯的格局,各縣區居民供水也較為緊張。
此外,記者走訪還發現,近年來在黃河沿線地區發展與保護的矛盾依然存在,導致黃河生態破壞案件居高不下。2018年,河南省檢察機關和水利部門合作開展了“攜手清四亂·保護母親河”專項行動,發現了超過200條破壞黃河生態的案件線索,黃河河道和濕地生態面臨嚴重破壞。
黃河下游灘區是黃河保護與發展矛盾最為集中的焦點。目前,河南和山東兩省黃河灘區居民人口有近190萬,據國家發展改革委批復的《黃河灘區居民遷建規劃》,到2020年豫魯兩省要外遷安置群眾44萬多人,灘區仍有140多萬群眾生活。“既要滿足灘區群眾生活和發展需要,也要做好黃河生態保護,這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和挑戰。”河南省扶貧辦主任史秉銳說。
黃河壺口瀑布上出現的彩虹(2018年3月22日攝) 曹陽攝
加大全流域生態保護促人水和諧
專家表示,雖然近些年黃河水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但“缺水”仍將是長期影響黃河河道健康和流域發展的重要因素,應加大全流域的生態保護,強化黃河源頭生態蓄水能力,中游進一步建設完善綠色生態屏障體系,下游加快黃河生態廊道建設,以“大保護”推動“大治理”。
據了解,目前黃河水資源分配參照的“八七分水方案”分配基數采用的黃河天然徑流量為580億立方米,但最新水資源調查顯示,黃河天然徑流量已不足500億立方米。根據預測,到2030年黃河天然徑流量還將減少20億立方米。目前黃河流域地表水開發利用率和消耗率已分別達86%和71%,遠超黃河水資源承載能力。缺水,將是黃河長期面臨的挑戰。
黃河水利專家表示,解決黃河的缺水問題首先要加大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其中黃河河源區的生態保護是重點,應進一步筑牢“中華水塔”,遏制三江源區生態環境退化的趨勢,同時提高區域水源涵養能力,從源頭上解決黃河“缺水”問題。
黃河水資源保護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王化儒建議,為了更好地鼓勵地方政府做好黃河水生態保護,應盡快探索建立健全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構建水資源水生態保護監制、監督管理體系,加快推進黃河生態帶上升為國家戰略。
專家強調,雖然近些年黃河中游水土流失問題明顯好轉,但其背后潛藏的風險不容忽視。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金良說,對于黃河特定的產沙區,當降雨小于特定閾值時,侵蝕產生的沙量不斷滯存于坡面或局部溝道內,入黃沙量很小;可一旦降雨條件滿足閾值時,長期“零存”的沙量將被大規模“整取”入黃,會對河道造成巨大危害。
針對黃河灘區面臨的保護與發展難題,張金良等專家建議可建設黃河下游生態廊道,通過灘區再造,在下游灘區打造高灘、二灘和嫩灘的空間布局,實現保護與發展的雙贏。
他具體介紹說,高灘可實施生態移民,建設特色小鎮,打造群眾安居場所;二灘可發展高效農業,構建田園綜合體;嫩灘經常行洪,并結合已有濕地自然保護區構建濕地生態系統。這樣既能實現黃河下游的長治久安,也能保障黃河生態健康,筑牢國家生態屏障,實現人水和諧的新局面。LW
刊于《瞭望》2019年第4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