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春,新冠肺炎疫情波及全國,對短期的經濟形成一定負面影響,諸多微觀實體受到暫時沖擊。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金融系統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積極作為,確保金融服務暢通,支持各地疫情防控。綠色金融領域,更以新思維開辟“抗疫”新路徑。
綠色金融助力“抗疫”行動
在中央“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的指示下,金融機構積極承擔“抗疫”的社會責任,做好疫情防控金融保障工作,全力以赴支持企業恢復生產經營和抗擊疫情。1月31日,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強化金融對疫情防控工作的支持,中國銀行各地綠色分行等金融機構紛紛開辟綠色通道、加大貸款力度助力打贏疫情阻擊戰。
綠色金融助力“抗疫”行動。2月13日,興業銀行發行的首筆疫情防控專項債,向華電國際電力股份有限公司發行15.51億元綠色定向資產支持票據(疫情防控債),該筆防疫綠色債券期限2.5年,募集資金優先用于保障湖北、寧夏、山東和內蒙古等疫情防控地區的綠色基礎設施建設電力供應及疫情防控供電系統的搶修。這是中國全資本市場首單綠色防疫防控債券和綠色防控資產證券化產品,為疫情防控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持。中國銀行廣州花都綠色分行在疫情暴發后開辟綠色通道,簡化貸款發放審批時間和程序,為歐替克公司成功發放信用貸款1000萬元,支持企業生產對環境完全友好的稀釋消毒液,產品被廣東疾控部門等醫療機構采購。安吉農商銀行為浙江簡成醫療科技有限公司開啟綠色通道,在原有的互助合作貸款基礎上,給予利率優惠的300萬元新增信用貸款,確保疫情期間醫療器械的正常供應。此外,還有多家金融機構綠色金融助力防疫通道。1月27日,外匯管理局發布通知,在疫情防控期間建立外匯政策綠色通道,并繼續采取措施,便利防疫物資進口和用匯需求。
突發群體性公共衛生事件與環境氣候正相關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及其蔓延全國的影響,引發一個新的問題:突發群體性和集中性公共衛生事件與宿主、病毒以及環境氣候之間孰種關系催生威脅人類的新病毒?從疾病史研究角度看,在疾病自然史、疾病觀念史、疾病社會史以及疾病文化史的研究逐漸受到日益關注的過程中,疾病自然史因為涉及到疾病的原因、進程及其與地理、自然環境變化之間的關系,更為醫學家和醫史學家所關注的中心問題。然而,目前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仍然非常缺乏。據臺灣學者的研究,從疾病自然史的角度看,流行病學上常被提及的三種致病模式與環境具有緊密關系,包括約翰高登致病三角模式、輪狀病模式和螺狀致病模式。三角模式即在于將宿主、病原和環境視為疾病產生的輪狀致病模式主要原因,強調環境對疾病發生的重要性。輪狀病模式強調的是宿主在整個生態系中,受到環境中各種因素諸如生物性環境、社會性環境及物理性環境因素的影響而發病,天候氣象、環境污染往往是促進宿主發生疾病的因子。螺旋致病模式認為疾病的產生系源自宿主與環境間的交互作用,加上在時間的向量中,宿主本身的易感受性與環境中暴露因子彼此間更加形成一個動態的交互影響。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暴發,醫學專家們認為,新型冠狀病毒的來源是武漢市華南海鮮市場非法銷售的野生動物;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新型冠狀病毒很可能源自于蝙蝠,但專家認為病毒傳染給人類之前,已傳染給其他動物。《科學人》網站1月23日曾轉載一項研究顯示,新型冠狀病毒可能是寄生在蛇身上再傳給人類,包括雨傘節及眼鏡蛇。WHO食品安全專家恩巴瑞克表示,人類正在接觸過去從未碰觸過的野生動物和其棲息地,因此有數種新的疾病,與人類和未知的病毒、細菌和寄生蟲的接觸相關。人類打破了與野生動物之間的生態平衡,導致了疫情的暴發。此外,環境污染、氣候變化也是影響新發傳染病暴發和傳播的重要因素。從疾病自然史來看,疾病與自然環境互相作用,與綠色發展密切相關,無論是保護野生動物棲息的自然生態環境還是應對天象氣候變化,都需要綠色發展思維貫穿其中,構建人類更加美好的生態環境和家園。
以綠色金融的邏輯來“抗疫”
疫情對中國經濟社會生活具有多維度影響,包括短期內疫情對經濟活動的影響。目前中國受疫情影響嚴重的行業包括交通運輸、旅游、餐飲、服務、娛樂、TMT和教育培訓等行業,現金流緊張的中小微企業也面臨較大壓力,亟須及時、積極的綠色金融邏輯應對,盡可能減少疫情所帶來的經濟和社會損失,并為疫情之后的經濟活動恢復創造更好的外部條件。
綠色發展需要綠色社會資本網絡支持。自綠色金融創建以來,綠色金融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產品服務創新不斷涌現。2018年,中國共發行綠色債券超過2800億元支持綠色發展。截至2018年末,全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綠色信余額為8.23萬億元;2018年綠色企業上市融資和再融資合計224.2億元。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綠色信托、綠色PPP、綠色租賃等新產品、新服務和新業態不斷涌現,有效拓寬了綠色項目的融資渠道,降低了融資成本和項目風險。然而,疫情當下,仍需要拓寬綠色金融服務的社會網絡,全力以赴支持疫情防治和民生保障工作開展,更好服務支持實體經濟。
第一,充分發揮綠色金融主觀能動性和創新精神,拓展與地方政府及市場主體的深度合作,形成推動綠色金融發展的重要源動力。在五省八市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基礎上,繼續探索具有區域特色的綠色金融發展模式,提升綠色金融服務推動疫情重災區等地方經濟社會綠色轉型。
第二,推動綠色資本市場積極“抗疫”有所作為。近幾年來,中國綠色金融資本市場已初具規模,各類市場主體對發展綠色金融資本市場的訴求日益強烈,包括豐富綠色指數基金、EGS投資產品等;未來,仍需要探索構建國內統一、與國際接軌、清晰可執行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推動中國綠色金融資本市場規范健康發展,助力綠色金融“抗疫”行動。
第三,積極發展綠色保險產品。新冠肺炎疫情被列為一級公共衛生事件,全國30多個省區市啟動了一級公共醫療衛生事件應急響應,確診病人和疑似病人的醫療費、住院費、手術費等無疑大幅增加基本醫療保險支出,首當其沖投入的醫護人員等,將大幅增加工傷保險支出,可以預見將極大可能出現全國特別是重點地區基本醫療保險收不抵支。經過本次疫情,老百姓對生命健康的關注、對突發疾病保障意識的提升,必將有助于拉動綠色壽險和健康險等險種的需求,促進綠色保險發展。
第四,強化和健全綠色貸款的貼息機制。對綠色貸款的貼息是用較小的財政資金撬動十幾倍、乃至幾十倍社會資金的有效手段。目前在“抗疫”過程的財政支出中,直接補貼較多、財政貼息支出占比較低,貼息政策雖然存在但具體運用相對有限。為了讓有限的財政資金能夠撬動更多的社會資本,應該加大財政貼息在綠色貸款“抗疫”領域的運用力度,健全財政對綠色貸款的高效貼息機制,比如由中央、省財政出資,地方財政配套,專列“抗疫”綠色貸款貼息資金,委托政策性銀行、綠色銀行或“綠色金融事業部”管理綠色貸款貼息,支持“抗疫”綠色信貸增長。
第五,積極推動綠色公共衛生債券發行。1月31日凌晨,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將新冠肺炎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疫情推升避險情緒,疊加對經濟的悲觀預期,債市在短期內受益,一方面疫情的擴散與傳染對消費、生產與投資帶來負面沖擊,實體經濟短期走弱有利于推動債券需求;另一方面,疫情帶來的恐慌情緒推升避險情緒,帶動利率下行。疫情當前,各界共同阻擊。在“綠色通道”的支持下,銀行、企業債務融資效率提高,正確引導市場資金主動參與推動綠色公共衛生債券發行支持疫情防控,有助于緩解地方財政壓力。
來源:中國經濟新聞網
作者:楊凡欣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文章僅供學習參考、交流之目的,如有侵犯版權請告知,我們將及時刪除。